近年来,我国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,但旅游购物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。金属纪念品厂家告诉你们,很多地方的旅游购物市场已陷入困境:一方面旅游商品遍地都是,另一方面旅游者无法买到称心如意的旅游商品。相信许多游客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去到一个知名的地方旅游,很想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留作纪念,却遍寻不获,最后只得空手而回,或是抱着一种“聊胜于无”的心态随便挑一些,令旅途留下了一丝无奈与失望。
难怪早些年有的外国游客曾批评说:“中国是一个没有旅游纪念品的国家,北京是世界唯一没有旅游纪念品的首都。”尽管有点言过其实,但也确实击中了要害。据一份专门调查显示,我国的旅游商品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平均水平是23%,而旅游发达国家则达到40%-60%。旅游商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一块“软肋”。那么,究竟是什么原因在制约着旅游产品的发展呢?
一是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和创意。如今在北京旅游,随处可见上海的手工艺特色商品檀香扇、竹箸;在昆明,也能买到北京的茯苓饼、果脯甚至烤鸭,几乎没有什么差别;陕西、山西的民间剪纸和小吃,在一些大城市中照样不缺。
南京市统计局于今年5月发布了一份旅游购物调查分析,其中显示外地客人来宁旅游,买走的纪念品中只有9%是南京特色商品,还比不上服装。许多游客都想买到有纪念意义、又物有所值的特色旅游商品,但最终都未能如愿。本应对外地游客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地方特色产品,如盐水鸭、雨花茶、雨花石、云锦、金箔画、江宁剪纸等,购物比例连9%都不到,说明南京旅游商品在特色和品位上已跟不上游客的需求。据了解,如今游客对特色旅游商品的要求也在变化,除了喜新厌旧外,还希望旅游商品有文化味,但传统旅游商品不是包装过时,就是内容难出新意。
缺乏独具特色、创意新颖的地方名牌和富有浓厚地方文化色彩的旅游商品,就不能吸引游客购物,等于放弃了一个巨大的市场。
二是旅游商品设计者懂市场者少,研发生产与市场严重脱节。
鉴于旅游商品市场大有潜力可挖,大连市曾举办了一次旅游商品设计大赛。据主办方一位负责人称,去年来连的海外游客有26万人,旅游商品市场的潜力不可估量。而事实上,历年来已经有许多游客反映在大连没什么可买的,这影响的不仅仅是大连的GDP问题,还牵扯到这座美丽城市的旅游形象。为此,本届大赛应运而生。但令主办方失望的是,这500多件作品大多是各种纪念章、金箔画、贝雕、玻璃制品等一些常见的纪念品、工艺品,制作工艺和技术水平姑且不论,但其不菲的价格,很难赢得大众市场。有关部门负责人感叹道,参赛者恰恰忽略了商品与工艺品概念上的差别,商品是要讲求市场的。事实上,本次大赛最终的裁判也是市场,“考试”的目的不是考谁的技术水平高,而是谁更具有市场意识。
基于这个前提,主办方力图在。“小”上做大文章。小商品、小食品、小日用品、小包装,只要大众化、低价位、让游客喜欢、便于游客携带的任何小商品都在应征之列。而在502件作品中,大多数却恰恰走向了反面。
三是旅游商品层次不丰富,高低档两极分化,国际国内市场不能兼顾。
不同的旅游者往往具有不同的消费水平、文化素养和购物偏好,旅游商品开发应注意努力满足各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求。但长期以来我国旅游商品开发和销售对象重点是境外旅游者,商品定位较高,价格昂贵,非一般国内游客所能买得起。而提供给国内游客的旅游商品大多数是一些初级产品,质量较差,难以满足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国内游客对纪念意义、收藏价值的需求。事实上,大多数国内外游客真正感兴趣、愿购买的是那些特色鲜明、有一定档次、经济实惠的旅游商品。所以旅游商品开发的层次性应以中档为主,减少初级产品,适当增加高档商品。应该使各层次的游客都有一定的选择空间,能买到理想的旅游商品。
还有就是质量意识不强,很多旅游商品制作粗糙、质量低下,难以引起游客购物兴趣和购买欲望。纪念性、艺术性、实用性、收藏性等是旅游商品应具备的基本特征,它要求旅游商品不管是所用材料、制作工艺,还是实用性能、包装装潢等都应该体现较强的质量意识。但事实上,质量上乘、价格适中真正能称得上旅游商品的并不太多,大部分做工粗糙,档次较低,即使价格低廉也引不起游客购买欲望。更有甚者,以次充好,以假乱真,使游客购物没有安全感,挫伤其购物积极性。
业内人士认为,旅游产品应能真正代表、表现当地的文化特色,具有不可替代性,才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,游客才会买。还有产品构思要新颖,难以快速大规模仿冒、复制。而想创作生产出这类特色旅游产品,离不开创新意识。加强对这类特色产品的快速研发能力,是解决目前旅游商品不尽如人意的关键所在。